一、宋代的青瓷有哪些特點?
宋代是中國瓷器發展的鼎盛期,不僅產量高,而且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幾乎代替了全部的金屬、漆器等制品。舉世聞名的五大名窯(定、汝、官、哥、鈞)也產生于這一時期,產品各具特色。耀州青瓷、磁州彩瓷、吉州黑瓷及龍泉青瓷等,風格獨特,顯示出宋代瓷業一派繁榮的新局面。定窯以盛產白瓷著稱,還兼燒黑釉、醬釉、綠釉等品種。白瓷的特點是潔白細膩,釉色白中泛黃,呈現出象牙白的質感。產品有碗、盤、碟、盆、瓶、罐、枕、玩具等。裝飾技法有刻花、劃花和印花三種。裝飾紋樣有蓮花、纏枝牡丹、萱草、游魚、鴛鴦、龍、鳳、水波、塘荷等。構圖嚴謹,主次分明,工藝精細。汝窯的瓷器除青瓷外,兼燒黑瓷、醬色釉瓷和鈞釉瓷等,北宋時創設。其特點是胎土細潤,體有厚薄,以淡青為主,也有豆青、蝦青、天青和茶葉末等色。在裝飾技法上一般以釉下印花為多,刻花較少。圖案內容以花鳥、纏枝花為主,構圖完美,布局嚴謹。官窯專燒宮廷用瓷,器物有碗、瓶、洗等,青釉釉色較淡,器身開縱橫交錯的大塊紋片。哥窯在中國陶瓷史上一向享有盛名,其特征是黑胎厚釉,紫口鐵足,釉面開大小紋片,哥窯的開片是制瓷工匠掌握了開片原理后有意識地制作的。器形有爐、瓶、碗、洗等,以貫耳、弦紋等裝飾器物,造型古樸,制作精巧。鈞窯的主要產品是銅紅釉瓷器,釉呈乳濁狀,主要品種有天青、月白、海裳紅和玫瑰紫四種。有綠中微顯藍色光澤的,也有顯紫紅色彩的,如有的斑斑點點,青藍與紫紅相間,非常艷麗。鈞窯的器形有洗、碗、盤、瓶、尊、爐等。
二、宋朝影青瓷器的發展的瓷器是什么?或者是什么替代了影青瓷器的發展
影青瓷也叫映青瓷,其前身是青白瓷,被稱作“色白花青”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鎮所獨創,其釉色青白淡雅,釉面明澈麗潔,胎質堅致膩白,色澤溫潤如玉,所以歷史上有“假玉器”之稱。南宋李清照在《醉花陰》中有“玉枕紗窗”之句,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。元代的青白瓷產品有的還印有“玉出昆山”和“玉出昆岡”銘款。南宋時大量生產,而且“著行海內”,是市場上的搶手貨。當時的影青瓷絕大部分為薄剔而成的透明飛鳳等花紋。這些花紋由技藝高超的陶瓷藝人在坯體上刻制之后, 以透明青釉,以高溫燒制而成。
宋代景德鎮的青白瓷以湖田窯燒制的為最著名,其次有湘湖、勝梅亭、柳家灣等窯。當時的品種有碗、盤、瓶、罐等日用器皿。北宋前期的青白瓷并無花紋,以器型的規整和玉一般的釉質取勝。中期以后,它的裝飾以刻花為主,兼有印花、淺浮雕、鏤空、堆塑,色調雅致大方的青白瓷釉里藏花,若明若暗,給人以無窮韻味。
青白瓷曾風靡一時,行銷海內外。據宋人《東京夢華錄》記載,當時京都汴梁與臨安都有專門出售白瓷的店鋪,出售供都城人們日常生活中飲食、飲茶及飲酒的器皿。趙汝適《諸蕃志》記述我國當時陶瓷器對外貿易的情況,其中有在“ 婆”等地番商用青白瓷器交易的記載。汪大淵在《島夷志略》中也有瓷器對外交易的記載。
宋代景德鎮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,發展到半透明的胎,這在我國瓷器發展史上是一個飛躍。由于青白瓷制作的豐富經驗,為以后青花瓷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基礎。
新中國成立后,景德鎮影青瓷發展很快,1983所創青花影青瓷,這一成果轟動瓷壇,引起國內外客商很大興趣。產品獲輕工業部和江西省的優秀產品獲。青花影青瓷集傳統的青花、影青、刻花于一體,使幽倩致的青花,晶瑩剔透的暗刻花紋以及自中泛青的影青色釉互相襯托,交映生輝。1985年底,青花影青瓷獲國家銀質獎。
“影青”是人們對宋代景德鎮燒制的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的俗稱,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間,青中帶白、白中閃青,加之瓷胎極薄,所刻劃的花紋迎光照之內外皆可映見,因此被稱為“影青”。
三、宋代陶瓷工藝的成就
估計是以下這幾點吧!
鈞窯是宋代著名窯址之一,可分為官鈞窯和民鈞窯。鈞窯在今河南禹縣一帶,宋代稱鈞州,宋初于此設窯,故名。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。鈞瓷燒成工藝不同于其它,為二次燒成,其第一次為素燒,然后施加釉彩,再進行第二次窯燒。鈞窯瓷釉利用鐵、銅呈色不同的特點,燒出藍中帶紅,紫斑或天青、月白等色,具有乳濁不透明的感覺。宋鈞窯常見的釉色有玫瑰紫、海棠紅、梅子青等等。鈞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、盤、爐尊、洗、碗等等,金、元時期的河北、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燒。鈞瓷在宋代也被稱為“花瓷”,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現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,被稱為“蚯蚓走泥紋”,加之鈞釉在燒制造過程中變化無常,不為人工所控,所以后人難以仿制,有“鈞瓷無雙”之說。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種釉色的傳統規律,但這種花釉僅僅局限于黑釉器物,到了宋代,復色釉的技藝得到了很大發展。鈞窯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調來說,仍然屬于青瓷系統,它的天青、灰藍、月白諸色只是濃淡不一、色度差異而已。鈞窯瓷器上所出現的紅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了銅,銅紅對窯溫和燒成氣氛比較敏感,它必須在還原焰1250度以上,才能出現美麗的效果。
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,這早在宋代的一些文人筆記中就有論述。汝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,但半個世紀以來,都始終沒有找到客觀存在的遺址。后經文物工作者的努力,終于在20世紀70年代,在寶豐縣清涼寺找到了汝窯遺址,窯以州名。汝窯原為民窯,產品風格近似陜西銅川耀州窯,北宋晚期開始為宮廷燒造高檔瓷器。所以,長期以來,文物部門一直有兩種說法:一種說汝窯泛指古汝州所轄地區所燒造的青瓷系列產品的統稱;另一種說汝瓷是指專門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窯器物。宋徽宗執政時期,汝窯是其燒造史的全盛時期,其產品胎質細膩,灰中泛黃,俗稱“香灰黃”,汝瓷釉面有細微的開片,釉下有稀疏氣泡;汝窯青瓷釉色淡青高雅,造型講究,不以紋飾為重。據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成份,所以能呈現出純凈的天青色,瑪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,或許此說有些道理。宋徽宗趙佶信奉道教,道學崇尚自然含蓄,淡泊質樸的審美觀。這一時期的汝窯瓷器正是這種審美情趣的反映,反映出道家清逸、無為的思想境界,成為宋時代上流社會的時尚。哥窯也被列為宋代名窯,但未見有宋人記載,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獻記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