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蒙學階段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死記硬背,采用授新書、背誦、作對子、寫字、讀詩等形式,尤其以背誦、講書、寫字三項為主。
其教材內容既注重倫理道德教育,也注重字詞句章等基礎知識的訓練。因其有分門編寫的特點,從內容上大體可分為五類。
第一類是綜合性的
主要是當作識字的工具,同時也穿插一般性的知識,《三字經》、《百家姓》等即屬此類。這類書句式短齊諧韻,易誦易背,又能了解一定的歷史知識。
《三字經》讀完后,再讀其他類似的書。此類書重點在識字。故有的教材是雜字書,現抄錄六言雜字書中的數行以見一斑:
黃花金針木耳,蘑菇大料茴香。
魚肚海蜇紫菜,香蕈燕窩白糖。
花椒胡椒芥末,紅曲醬瓜腌姜。
兄弟哥哥嫂子,母舅妗子姨娘。
這類書純系為識字而編,但它把同類事物的名詞組合在一起,用押韻的方式編成順口溜,這種以詞帶字、歸類組合的辦法能增強兒童的興趣而且便于記憶,確實有一定的科學性。
第二類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材
是為培養封建道德觀念和倫理思想而編訂的。宋代呂本中的《童蒙訓》,呂祖謙的《少儀外傳》,陳淳的《小學詩禮》皆屬此類,而以朱熹學生程端蒙所作的《性理字訓》為代表。
第三類是歷史教材與歷史故事書
這類教材在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。主要教材有《蒙求》、《敘古千文》、《史學提要》等。
第四類是詩歌
主要教材是《神童詩》和《千家詩》等。
第五類是傳授常識的
主要教材是宋方逢辰的《名物蒙求》。知識面涉及很廣,天文地理、草木魚蟲、衣食器物等都接觸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