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壁之戰后,劉備以荊州為據點,于建安十九年(公元214年)進據益州,使荊州形勢發生變化。這是因為以劉備所占據的荊、益的土地、人口及經濟勢力來說,并不次于東吳。
對東吳來說,益、荊兩州居于上游,如果引兵東下,對其是一大威脅。對曹操來說,如果像隆中對中那樣,荊州之兵以向宛洛,益州之眾以出秦川,漢室大業可成,不僅曹操垮臺,東吳亦難存在。
為此,孫權為削弱劉備勢力,提出索還荊州。劉備托詞奪得涼州再還。孫權出兵武力奪取長沙、桂陽、零陵三郡,關公進兵益陽,幾乎引起一場大戰。
由于劉備已知曹操進兵漢中危及新取的益州,不得不將湘水以東長沙、桂陽兩郡讓于孫權以求妥協。
這樣,荊州就呈曹、孫、劉三家平分之勢。劉備原在荊州力量有所削弱,南郡也就暴露在北面的曹操與東面的孫權的勢力影響下。
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219年),關羽利用曹操在漢中敗于劉備,南陽一帶曹操統治不穩定之時機,出兵北上,圍襄陽,淹樊城,斬龐德,擒于禁,造成許都以南反曹勢力紛起,影響極大。
關公的進攻聲勢對曹操是極大威脅,也招致孫權忌慮。曹操利用孫、劉兩家在荊州的矛盾,鼓勵孫權襲奪荊州。孫權遂乘關羽大軍北上,后方空虛,計取南郡。關羽在撤襄樊之圍南下中,敗走麥城被殺。
關羽的失敗主要在于荊州是魏、蜀、吳三國的交接地區,是三家必爭之地。當關羽打破孫、劉兩家對付曹操的平衡時,招致曹、孫兩家暗中配合而失敗身亡。
另外,從地理形勢看,荊州與益州彼此聯系條件是最差的(兩地有千里之遙,且有三峽險阻),所以關羽失敗之后,向四川是無路可退。而益州對關羽也是鞭長莫及,無法接濟??梢?,地理條件與戰略關系在這場戰斗中起著重要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