滿族稱姓為哈拉。哈拉都是多音節的,如愛新覺羅、瓜爾佳、舒穆祿、納蘭、董鄂、伊爾根覺羅等。
不過,在習慣上,這些哈拉并不與名字一道在日常交往中使用。一般情況下,滿族人相互之間只稱名而不稱姓。這種習俗歷史非常久遠,在滿族的前身女真、勿吉、挹婁、肅慎時代就是如此。
《金史》中雖有不少姓、名連綴的記載,但那是修撰者所為,并非史實。哈拉的來源不一,或以地名、部落名為姓;或以動、植物等圖騰名為姓;清中后期,受漢文化影響,又有以先輩名的第一音節為姓的。
名在滿語里稱作格布。依照習慣,長輩之名不可直呼。人們相互交往時,為表敬意,常在對方格布的第一音節后加上相應的稱謂,如清光緒年間的禮部尚書懷塔布,人稱懷尚書,這就十分類似今天常見的張先生、王女士的稱呼。不過要記住,張先生之張是姓,而懷尚書之懷卻是名的第一音節。
進入近、現代以后,滿族的姓名加速與漢族同化,特別是原來不常用的、多音節的姓,大都演變成常用的、單音節的漢字姓。演變的方式,或是諧音,如瓜爾佳改姓關,舒穆祿改姓舒,奇德哩改姓祁;或是譯意,如阿克占改姓雷,巴顏改姓富,倭赫改姓石,等等。這便是現在我們很難通過姓氏來辨認滿族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