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報地區或單位:浙江省紹興市
王羲之是聞名中外的“書圣”。晉永和七年(351),出為右將軍、會稽內史,直到升平五年(362)逝世,王羲之生活在會稽(今紹興)共計11年。王羲之體察民情,多次上書減輕會稽賦役,并斷然開倉救荒,深為會稽人民所擁戴。王羲之與隱居于此的謝安、許詢、支循、阮裕等名士過往甚密,軼事頗多。永和十一年之后,告墓辭職,優游于會稽山水之間,走遍了整個浙東地區,詢道求仙,卒葬剡縣金庭,民間以為王右軍騎鵝而去,成了神仙。他的生平事跡、逸聞趣事,以及保存至今的蘭亭、鵝池、墨池、戒珠寺、題扇橋、金庭觀、右軍墓等諸多遺跡,均被民眾編成故事傳說,廣為流傳,綿延不絕。在紹興一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傳說故事群。
王羲之傳說最早的記載,見于六朝《世說新語》。此后在民間的口頭流傳不絕如縷。20世紀以來,特別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,搜集發表的王羲之傳說達二百多篇。主要內容分為:學書作書、鐘情山水、愛國親民、蔑視權貴四個大類。其中不少傳說,如《王羲之與鵝》、《題扇貴價》以及《蘭亭序》等傳說膾炙人口,妙趣橫生,故而代代相傳。
王羲之傳說歷史悠久,流傳地域廣泛,流播方式多樣,內容十分豐富,特色鮮明,全方位展現了王羲之的聰明才智、愛國親民、蔑視權貴等品性,它植根于民間,流傳于民間,具有濃郁的紹興地域特色和鄉土氣息。
王羲之傳說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、歷史價值、教育價值、藝術價值、民俗學價值,為民間文學和歷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資料。
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娛樂方式的轉變,王羲之傳說的流播受到較大沖擊,亟待加強保護和挖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