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食節是幾月幾日? 寒食節的文化
1、寒食節是4月3日。寒食節,中國傳統節日,在夏歷冬至后105日,清明節前一二日。是日初為節時,禁煙火,只吃冷食。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、踏青、秋千、蹴鞠、牽勾、斗雞等風俗,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,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。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。
2、歷史上,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之推禁煙寒食為主,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,其中蘊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,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,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核心,成為家庭和諧、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。發展到現代,寒食節已成為緬懷革命先烈,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。同時,每逢寒食節,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回鄉掃墓祭祖,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,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。古代先民,對寒食節禁煙冷食的執著,表達了對千古先賢介之推忠貞不渝的懷念之情。寒食食品和飲料達數十種,多數寓意深刻。如:祭食蛇盤兔,介休俗有“蛇盤兔,必定富”之說,有企盼國富民強之意;祭食面燕,介休方言為教育后人“念念”不忘介公高風亮節。寒食節插柳,意為追求政治清明。在元雜劇及近代京劇、晉劇、現代晉劇、明代小說都有許多介之推暨寒食節的專門曲目和章回。從東漢以來,關于介之推的傳說、故事及碑刻也成為研究三晉民間文學和金石藝術的重要史料。
寒食節是什么時候?
寒食節是紀念春秋時期,那個為重耳割肉熬湯,但又不肯出來當官,最后和老母親一起被重耳燒死在山上的介子推而設立的。與清明節只差一天。各地風俗可能稍有不同,有“望綿(山)日”、掛子推燕(用柳條串起的燕狀面餅,掛于門),吃清精飯、煮桃花粥以及打秋千、打毯、拖鉤、斗雞等娛樂風俗。但據我所知,在陜北,寒食節必定要吃“子推饃饃”,以表示對這位古人的懷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