徽州古民居的特點
徽州古民居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,就是它分布廣泛。在包括婺源、績溪在內的徽州地界里的千數以上的大村小莊里,幾乎每個村莊都有古民居。據專家說,明代民居數以千計,而清代民居則數以萬計?;罩莨琶窬拥臄盗恐?,建筑風格之美,任何一個地區都無法相比。它將民居建筑推到了極至,在中國有史以來的民居建筑中,徽州民居是一座高峰?;罩菝窬咏ㄖ?,無論是古民居還是近代的仿古式民居,都有一種強烈的、優美的韻律感。走進徽州,就走進了一座巨大的園林。
這里的每一個村落都依山傍水,十里蒼翠入眼,四周山色連天。但這村落里卻大都極少有樹,即便有,也是一些供觀賞的灌木或花草,古木大樹往往在村外較遠的路口或山腳,并不影響村中的視線。從遠處看,一堵堵翹角的白墻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輪廓,像一幅幅酣暢淋漓的水墨畫,又像一幅幅高調處理的藝術照片。人在山中走,如在畫中行,隨時隨地都能領略迷人的畫意,隨時隨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詩情。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,風流才子郁達夫被徽州的風光感染,寫了一首《屯溪夜泊》的詩。詩中寫道:“新安江水碧悠悠,兩岸人家散若舟。幾夜屯溪橋下夢,斷腸春色似揚州?!被罩菝窬拥耐饷彩翘竦逍愕?,有著獨特的審美趣味。如果你再帶著閑淡的心境走進村里,踏著青青的石板小路,靜靜地穿過幾條小巷,再走進幾戶人家看看,你會有由恬淡進入醇濃的感覺。濃重的文化氣氛緊緊包圍著你,時時催促你去不停地觀看,還覺得眼睛不夠用。只要你抬腳邁進一家大門,就會迎面看到廳堂中間掛著的巨幅中堂,接著便會看到中堂下面佛龕上的自鳴鐘及其兩邊擺放著的各種瓷瓶、瓷筒,屬于古董類的藝術品,抬眼可以看到,隨手可以摸著。
在徽州,木、石、磚三雕最為出名,人稱“徽州三絕”,這“三絕”幾乎在每家每戶都可能看到。那些門坊、門罩、漏窗上的雕刻,一戶之內少有雷同,窗檻、裙板、窗扇、斜撐等處,雕刻更為精美。在西遞村,有一戶人家天井中的十二個門扇上雕刻著二十四孝圖,非常精細,雖然封建倫理觀念較為濃重,卻極有文化研究價值。
初到徽州的人看民居,滿眼都是高大的馬頭墻灰黑的魚鱗瓦,以及露了本色的木窗門板等這些居住的地方的景物。其實,徽州民居遠不是單純住人的房子,它是包括祠堂、家廟等建筑在內的整體概念,沒有了祠堂也就沒有了民居?;罩輳耐獾剡w來的富家大戶極多,為了鞏固他們自己的地位,維護自己的利益,他們聚族而居,形成了極強的宗法觀念和極嚴密的宗族組織?!吧鐒t有屋,宗則有祠”。宗祠是他們住宅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,通過它來凝聚宗族里的人心。
在明代以前,民間是不準祭祀始祖的,到了明代嘉靖年間,政府開始允許民間祭祀自己的始祖,從這時起,徽州宗祠才大量涌現。最有典型意義的是績溪龍川胡氏宗祠。它后枕龍山前伏獅山和象山,一條古道橫陳前門,道外的龍川溪水環宗祠流過,注入新安江。站在小溪南岸往北看,宗祠中軸線上的影壁、平臺、門廳、正廳、前后天井,寢廳和特祭祠等建筑物,均衡而對稱地排列著,縱深84米。加上東、西、北三堵無一窗口的高墻,十多米的三重檐門樓以及從平臺到寢廳逐步上升的地平、門樓、正廳屋脊和寢廳屋脊又在空中形成三個高峰,這種深邃、高大和寬闊的比例關系,造成了宗祠的雄偉氣勢,心中漸漸升起一種沉重的肅穆和浩渺的壓抑。
徽州宗祠,沒有一句話,沒有一處說教,無聲無息地立在那里;但當你走近它,繼而進入它的腹地,就會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包圍著你,激動著你,感染著你,使你不由自主地就接受了這種感染,接受了這種思想,哪怕是一種暫時的感覺,這種感覺也會永遠地留在你的記憶里。這是古人的文明?,F在再來看看徽州民居,與其說是一種文化,不如說是一種精神。
徽州婚嫁舊時,徽州婚嫁嚴格遵循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。一般有九道程序:說媒、行聘、請期、搬行嫁、開臉、迎親、拜堂、鬧洞房、回門。說媒者一般為年長女性,稱“媒婆”。行聘俗稱“送擔”,女方接禮后當天回禮,婚事即定。定親后,由男方選定結r日期通知女方,稱“請期”。請期后搬行嫁。迎親當天,由姑媽或舅媽用兩根絲線把新娘額頭的汗毛絞去,謂之“開臉”,亦稱“拉面”。接著便是迎親、拜堂、鬧洞房?;楹蟮谌?,新O陪同新娘回拜父母,謂之“回門”。此為“明媒正娶”。另有童婚、納妾、搶親、入贅、沖喜、靈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。20世紀50年代后,父母包辦婚姻逐漸被自由戀愛代替,婚事簡辦。80年代后,有采取旅游結r和集體婚禮形式的。上九廟會農歷正月初九日為唐朝忠烈張巡和許遠殉難日,徽州區巖寺鎮每年于此日舉行廟會紀念,俗稱“上九會”。會期三天,初八日開始,初十日結束。廟會期間,舉行游神、祭神活動,搭臺唱戲,各地商販亦前來趕會,擺設攤點,各種農副土特產品和農具、日用百貨應有盡有?,F“上九會”已失去原來紀念張巡、許遠的意義,取消了游神活動,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會。拋繡球近年來黟縣西遞村舉辦的一項民俗旅游活動。該村的清代民居“大夫第” ,在臨街的一面,懸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瓏、古樸典雅的“繡樓”。這本是原房主、朝列大夫胡文照給夫人、小姐們歇涼觀景用的。如今人們把它作為拋彩球的繡樓,則別有一番情趣?,F在的拋繡球,當然不是古代小說中的“拋彩球擇婿”,而是給游客一個“喜兆”,中彩球的游客,將會幸運長駐,萬事如意。目蓮戲徽州一古老劇種,流傳于黃山市各地及鄰縣,尤其盛行于祁門、石臺一帶。該戲劇本,為明代祁門人鄭之珍編撰而成,分上、中、下三卷(100折),故事主要寫傅相之妻劉青提,褻瀆神明,被打入地獄,其子傅羅卜救母心切,遍歷地獄十殿,終于母子團圓。舊時每逢夏歷閏月之年,徽州民間多演此戲,以求驅邪避災。 抬閣是流行于休寧、屯溪的一種民間游藝,又稱“抬角”。抬閣共分上、中、下三層,將俊俏兒童裝扮成一出出戲劇故事造型,安置在三層抬閣上,底盤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漢抬著。抬閣的四周用紙扎成龍、鳳、鶴、祥云、水花等彩燈,巡游時彩燈內點燃蠟燭,映照著服裝鮮艷的兒童,遠遠望去,酷似天仙下凡。抬閣上的人物不唱不做,但配上鼓樂開路、鑼鈸斷后,熱鬧非凡。今屯溪隆阜還經常組織抬閣上街,近年創作了,以紀念一代宗師。疊羅漢流行于歙縣葉村的一種民間游藝。表演時演員下穿紅彩褲,上身赤膊光膀,面部繪有臉譜。演員均為男性,表演渾樸粗獷。演出前要舉行祭臺儀式,焚紙燒香、羅漢掃堂,然后眾演員相繼登臺或在廣場上表演。演員不說不唱,在大鼓敲擊的簡單節奏下,分別表演童子拜觀音、斜角旗、仙人橋、石猴出山、六柱牌坊、涼心水閣、水簾洞、劉海戲金蟾等造型。表演時先易后難,特別是水簾洞中演員的筋斗及六柱牌坊中20余演員疊成的六層造型,最為精彩。跳鐘馗一種民間舞蹈,又稱“嬉鐘馗”,流行于徽州區巖寺鎮、歙縣朱家村一帶。據說明萬歷年間就有此習俗。每年端午節,這些地區都要“嬉鐘馗”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,后來發展到由人扮演鐘馗,在村中巡游嬉耍。近年來,歙縣鄭村鎮的焯锎??年端尉|詼家儺姓庀罨疃肥僑饒幀U坦奈枇饜杏諦菽宄?、榆村和屯翔阳一茨一种酶]湮璧福置暗檬す摹?。吹是嗡纪尼熎大脚巡、许誀賶蝼安聭芽c腳丫檬ぃ鞴幕肚?。此螜緣勊表阉|鞴惱嘰虬緋晌涫浚檀蚪羯恚峙歟笨嬲坦(扁圓形皮鼓),右手緊握短而粗的鼓槌,左手持健鈴,隨著行進步伐擊發出清脆的響聲。隊列前面有一對大紅燈籠,一人持纛,上書“得勝鼓”三字,后隨一隊蜈蚣旗幡,整個場面威武雄壯,令人振奮